作者: 来源: 发布时间:{{news.pubTime}} 浏览量:{{news.hits?news.hits+1:1}}次
领悟全会精神,走好“食安利民”之路六
标准化中心党总支 石炜
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我国改革开放历程中又一个新的重要里程碑,不仅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,也是在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。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全会审议通过的《决定》,举旗定向、高瞻远瞩,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。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,越到改革深处,就越要担当作为、奋勇向前。接下来,我将从“为何改革”“何为改革”“如何改革”三个方面来谈谈学习心得体会。
一、牢记“为何改革”,守护人民福祉初心不变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“为了人民而改革,改革才有意义。”生动诠释了我们党一以贯之的初心使命。从全面深化改革,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,人民始终是改革大考的“阅卷人”,我们作为“答卷人”到底做得好不好,有没有担当实干,人民最有发言权。从历史角度来看,食品安全问题始终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。从计划经济时期的物资匮乏,到市场经济初期的监管滞后,发生过“三聚氰胺”“地沟油”“瘦肉精”“苏丹红”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,警示我们食品安全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需求,也是国家发展的基石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,市场监管部门落实“四个最严”要求,不断创新监管举措,切实推动食品安全形势持续向好。从现实角度来看,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,面对各种不确定因素,必须主动识变应变求变。同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迫切,对食品安全等民生问题有着更高的期待,但现实是食品安全问题依然严峻,甚至“鼠头鸭脖”“油罐车混装”“方便面鼠头”等“低级”问题不断发生。食品安全任重而道远,进一步深化改革正是回应人民关切、满足人民需求的现实需要。从未来角度来看,食品安全监管将面临更多挑战,“科技与狠活”的不断涌现,势必提升监管难度,这就要求我们持续迭代食品安全监管方式,以适应时代发展,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。
二、明白“何为改革”,直面食品安全监管困境
柴米油盐,一蔬一饭,既是家事,也是国事。食品安全监管是一项关系民生的“民心工程”,涉及从农田到餐桌多个环节,身为“大管家”要拿着“显微镜”干活,对所有环节进行监管把控,任务艰巨、责任重大,“酸甜苦辣咸”五味杂陈。“酸”的是当爆出大的食品安全事件时,舆论往往一边倒,食品安全、监管作用会被公众严加批判甚至全盘否定;“甜”的是实实在在的监管成效,一系列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,一体化机制的顺利运行,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日益完善,全省大宗食品合格率保持高位运行,食品安全总体形势稳中向好;“苦”的是面对越来越高的工作要求,监管人员任务重,压力大;“辣”的是食品安全监管需要我们直面问题,勇于担当,改革攻坚,用辣味十足的工作态度啃下硬骨头;“咸”的是需要倾注无数的汗水和坚持不懈的奋斗,方能推动食品安全治理工作再上新台阶。改革就是要破题解难,针对当前已显现或潜在可能发生的各类问题,以及工作中的困境,优化工作流程,提升监管效能,减轻干部负担,构建更为高效科学的治理体系,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,这既需要基层摸索,也需要顶层设计。
三、诠释“如何改革”,强化食品安全技术支撑
省质科院作为省内质量领域“龙头”机构和省局技术支撑机构,深刻认识到在食品安全日益成为公众关注焦点的当下,加强食品安全技术支撑上的研究至关重要。建议本院拓展研究视野,在以下五个方面探索发力,为保障人民群众“舌尖上的安全”贡献智慧和力量。一是在“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研究”上发力。与省局食品条线处室合作,持续深化食品安全风险治理“一件事”集成改革,及时发现和控制食品安全风险隐患;为食品企业提供技术支持,帮助其建立和完善内部质量安全管理体系。二是在“食品包装材料国内外研究”上发力。建立食品包装材料安全性评估体系,研究新型包装材料的安全性;跟踪国外食品包装材料法规标准的变化,及时更新我国的法规标准;研发可降解、环保的食品包装材料,减少环境污染。三是在“食品标签数字识别系统研究”上发力。深化技术创新,构建高效准确的食品标签合规性智能判别模型,提高数字化水平;推进系统集成,将智能判别系统与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结合,实现从源头到餐桌的全过程管控。四是在“中药材国际标准探索”上发力。加强中药材的安全性、有效性研究,提升中药材的国际认可度;建立中药材国际质量体系认证,提高中药材的国际竞争力。五是在“进出口食品合规技术研究”上发力。研发更准确、便捷的快检方法,提升对进出口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能力;完善进口食品监测溯源体系,构筑食品安全国门防线;重视对进出口食品合规专业人才的培训,提高应对复杂国际食品安全问题的能力;加强国际交流合作,尤其是与技术先进国家的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,共享信息,提升自身技术水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