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 来源: 发布时间:{{news.pubTime}} 浏览量:{{news.hits?news.hits+1:1}}次
强化NQI协同创新 打造NQI科创高地
数字和新材料检测中心党总支 叶翔宇
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“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”,并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做出全面系统的部署安排。陆院长在党课中指出:省质科院最强的属性就是科技。这充分说明了科技创新工作的极端重要性。
省质科院作为建四合一的新单位,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实现了“计量-标准-检测-认证”质量技术基础全要素的融合。结合院实际情况以及数字技术和新材料检测研究中心的工作职能,我想以《强化NQI协同创新 打造NQI科创高地》为题,漫谈一下,在质量强国建设背景下,对“科创立院”的思考。我主要讲三方面体会。
一、正确认识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意义
检验检测认证行业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,在基于全社会对社会环境保护、对生产生活的安全性、对生活健康水平、对使用产品的质量等方面要求的不断提高,并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行业。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会给检测机构的发展带来新机遇,但同时也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。
来看看我们面临的行业形势。截至2023年底,我国共有检验检测机构53834家,同比增长2.02%,继2022年我国检测机构数量的增长首次低于5%后再次低增长。就业人数在100人以下的检验检测机构共51814家,占比达到96.25%,小弱散特征愈加严重;事业单位制检测机构占比逐年下降,面临着民营机构低价竞争的巨大冲击。
向上看,检验、体系与产品认证基本是由SGS、BV、Intertek、UL、TUV南德/莱茵/北德、CQC、Dekra等机构主导市场;国内截止至今已有将近30家检测机构上市;北交所精选层有中纺标、天纺标等机构。在未来,检测行业将出现马太效应,强者恒强!外资机构,已经上市的检测机构,以及业务规模较大的机构,其规模效应与品牌效应将进一步提升其市场开拓能力,挤压其它机构的生存空间。
虽然竞争形势严峻,但是从我个人来说,检测机构的发展机遇还是大于挑战。关键我们要和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同步,检测将转变为高科技服务业;成本控制和时效是我们的短板,科技创新就是我们做民营机构和小单位做不了、做不好的事情,这是我们目前的核心竞争力。
当下的检测业务是让眼下有的吃,科技创新是让大家吃饱、吃好、一直有饭吃。从我与大企业、高校交流的情况来看,到哪里做检测,更多是一个中层/经理考虑的事情;老板、副总以上人员,更多的思考是“技术赋能”。科技创新是品牌效应的最佳载体,是让我们能和高层对话的平台,大家一定要形成这样的共识。对于检测机构而言,要通过优质的服务,而且要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,为行业赋能,也为单位自身的健康发展赋能,提升人均效益。现在已经不是就做做检测的时代了。
二、探索具有NQI一站式特色的科技创新模式
科技创新的主体是“人”,眼下我们硕士比例远超民营机构。当然一个人是否能够成才,只能决定于自己,决定于自己的志趣、理想和执着的精神。但是我们可以“培养”技术骨干或者项目负责人,打造一批高级工程师。
怎么培养人?省质科院最大的底色在于市场监管,市场监管的科技创新元素包括“知识产权”+“计量-标准-检测-认证”+“省局科研项目”,目前我们都有了,这就成了我们最大的特色。我们每个部所立足自身工作,要做有组织的科研,让不同的人,在小的点位上做精做深,内部协同创新做强做大之后,与外部再进行“产学研”-“质量技术基础”协同。这个时候,各种资源融汇贯通了,我们也将走上另一个层次的科技发展之路。
三、以科技创新引领中心高质量发展
1.融入产业发展。聚焦新产品、新材料、新功能,实现人无我有,人有我优,人优我精;体系化、系统化、产品化推进检测能力建设。加强与高校、龙头企业、链主企业的联动,共同开展重大科技专项的申报,将院的检测设备采购费用作为项目的配套经费,通过发挥项目的检测业务引流作用,提高检测能力建设的有效性。着力提升新检测技术开发和检测大数据分析能力,着力提升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应对能力,将检测工作深度融入到产业链,实现与产业发展同步创新。
2.提升服务效能。积极探索新的服务领域,除传统的检测服务外,加大技术咨询、培训、计量测量、认证、标准化、双碳、供应链管理、品牌提升等服务,为客户提供更全面的解决方案;通过增值服务,提升客户的粘性,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。推进体制机制创新,特别是对营销体系要进行重新打造,引入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方法,通过数字化的手段,优化流程管理,降低运营成本,降低低效业务比重,不打价格战,提高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。
3.塑造品牌形象。良好的社会形象是单位发展的土壤和根基,检验检测机构要注重公益履职,发挥好政府智库和政府实验室的角色,将机构打造成集聚各方资源、信息、专家、渠道的公共服务平台,提升社会影响力。按照“特色项目—学术带头人—创新团队—平台载体(重点实验室、标技委秘书处、国际标准)”的模式,对中心的特色优势再梳理,积极争取在重大项目、科技进步奖以及人才帽子上有所突破,提升行业影响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