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 来源: 发布时间:{{news.pubTime}} 浏览量:{{news.hits?news.hits+1:1}}次
白术作为“浙八味”之一,是浙江道地药材的典型代表,在中医药临床应用、保健食品和化妆品领域具有广泛用途。去年7月,在浙江省市场监管局积极指导和推动下,由浙江寿仙谷植物药研究院牵头、浙江省质量科学研究院深度参与研制的ISO 13615:2024《中医药-白术》国际标准发布实施,为白术的品质把控、质量检测以及国际贸易提供标准指引。经过近1年的标准化实施应用,浙产白术不仅巩固了国内传统市场份额,且开辟了新兴国际市场,全面激活国内外市场竞争势能,取得显著成效。
为全球贡献中药国际化中国方案。浙江寿仙谷植物药研究院和省质科院历时三年半,成功将浙江经验上升为国际标准。标准充分整合《中国药典》《欧洲药典》等差异,在挥发油限值等指标上兼顾传统特色和国际通行规则,消除白术国际贸易技术壁垒。同时,标准对白术的形态特征、感官指标等13项关键质量指标进行规范,创新构建了全链条质量控制体系,融入自主研发的“一测多评法评价白术质量的方法”等,实现白术多活性成分的同步检测,显著提升检测效率和准确性。
以标准驱动浙产道地药材全产业链价值跃升。浙江作为白术主产区,曾面临道地性弱化、产量下滑等挑战。该标准以浙产道地白术为基准,将我省种质资源、栽培技术优势转化为标准话语权。通过统一种植、加工、检测规范,浙产白术市场辨识度显著提升。2024年全省白术产量达4243吨、产值3.53亿元,较2023年分别增长67%和236%,为“浙八味”产业集群提供“标准化+产业”范本,助力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,成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生动实践。
提升中药国际竞争力开辟全球贸易新蓝海。标准的发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在白术国际规则制定中掌握主动权,目前已在31个国家和地区实施应用。通过统一检测规则,浙江中药企业出口合规成本降低约15%,2024年我国白术出口额达2064万美元,较2023年增长21%,浙产白术在RCEP、“一带一路”市场份额持续扩大。作为浙江主导的第3项中药材ISO标准,其核心技术打破欧美等市场的技术性贸易壁垒,推动“清肺排毒汤”等含白术抗疫方剂的海外应用,强化了中医药在国际公共卫生领域的话语权。
下一步,浙江将聚焦三大方向深化中医药标准化战略:一是探索打造浙江白术国际标准种植基地,培育符合国际标准的种植基地与出口企业,构建“标准引领+产业升级+国际贸易”联动模式;二是推动西红花、杭白菊等浙产药材ISO标准研制,完善“浙产中药标准矩阵”;三是强化中药材国际话语权,通过举办国际研讨会、技术培训等,提升我省在ISO/TC 249框架下的持续输出能力,为中医药强省建设和“双循环”发展注入标准动能。